这是来自中美的顶尖思想碰撞,这是中美汽车交流的中国篇,未来汽车该怎样制造?国际化形式下对汽车产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智能驾驶到底该不该被无限放大?论坛上的嘉宾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言论,让在现场的小编感受到了思想碰撞时的火花。

近年来,以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为主要特征的汽车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轨迹,中美的汽车企业都有智能汽车的概念,轻量化的多功能汽车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包括电动汽车,还有燃料电池,先进制造的集成化供应链,还有设计工程等等,这些行业、这些领域都会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焦点。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有这些都是未来智能网联汽车非常重要的技术,能够带来汽车行业的又一次工业革命,它又是机遇也是挑战,当然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和使用这些技术。
在未来五年,当我们设计汽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我们的司机和驾驶员,他在驾驶的时候体验如何,我们的整个乘客在驾驶的过程当中是否享受整个旅程,这些都是需要去考虑的。我们仍然需要构建智能移动出行新型生态,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让他们有绝佳的体验。

当然汽车企业还要更多考虑集成化的设计,更多削减成本,生产一些轻量化的产品,努力创造出更加智能、低成本、性价比高的汽车。
未来的汽车可能是一个APP的平台,把汽车和消费者、电子、消费产品结合起来,让APP工程师、开发者来自主、便捷开发他的APP,为汽车驾驶添加价值,这个平台上面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协作的,不是独立作战。
国际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如今,中国和美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地位、影响力上面都是在世界上面举足轻重的,对于中美企业来说,现在的全球化应该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办个合资企业,或者说产品出口这样层面的国际化,而是覆盖了全产业链、全生态要素的国际化。那么新形势下的国际化对汽车产业会有什么影响呢?
前途汽车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群认为,新形势下从制造端到消费端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国际化越来越变得明显,越来越变得不可逃避。中国的市场已经深刻变成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包括刚才说的分享、智能各种各样,可能率先在中国这个市场上面出现,而且会在中国这个市场上面萌发出一些新的一些模式。

在中国本土的从业人员,无论你是不是走出国门,是不是想要国际化,既使是在本土,也面临国际化的竞争。可能以前吉利的竞争者就是奇瑞,不用管太多其他的人,现在毫无疑问无论你是原来的品牌还是新品牌,无论你是初创还是传统的公司,毫无疑问你不是简单的跟本土竞争,而是在和全球竞争。
国际化之下,汽车产品的功能边界越来越模糊,汽车产业的这个边界也越来越模糊,伟世通前沿科技规划总监Upton Bowden认为不管是通信还是消费电子,都可以把每个行业最好的技术借鉴过来,然后把它运用在汽车这个行业,从而降低传统的汽车企业以及新兴企业的成本。

智能驾驶走得太快了?
如今不管大厂小厂,产品都围绕着智能化和电动化这两方面。发布一个新车的时候,不说智能化的东西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将来的趋势一定是变得越来越智能。但智能化如今也面临很多瓶颈,比如法律不允许无人驾驶汽车通行,比如企业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和设计理念不一样。
Theis咨询公司创始人Ronald L.Theis认为企业需要跨越文化的边界去解决和讨论问题,美国的标准和欧洲的标准不一样,和中国的标准也不一样,各地有各自的标准。所以就需要在某种程度上面达成一个共识,当然标准的不统一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实现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文化的不同,如果大家都能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能够加速标准的统一。

实现汽车智能驾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钱、靠产业、靠政策强压就能快速发展起来的。无比视汽车产品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淑萍认为,中国在汽车领域是新兴市场,和国外有上百年积累差很多,与其我们花太多的讨论去讲未来的智能驾驶的状态,倒不如一起踏踏实实的做一些能改善我们目前的一些驾驶或者道路情况的,让它变得更安全、不拥堵、更顺畅。
结语:2017年正值中美两国建交38周年,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到2016年的5196亿美元,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近211倍,两国之间的交流也迫切需要深入。此次论坛让我们看到了汽车产业充满希望的未来,将来,汽车产业群中中国和美国一定是最大的决策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